地点
“江苏省扬州市” 相关资源
诗文库17779
人物库3862
活动1756
人物库 唐朝
朱放中唐 ?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或788 【介绍】: 襄州人字长通
初,居临汉水
后移居越州,隐剡溪镜湖间。
代宗大历中,嗣曹王皋江西,辟为节度参谋
德宗贞元初召为左拾遗,不就。
工诗,以清越萧散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8? 字长通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居襄阳,安史之乱中移居剡县代宗宝应广德间又移居山阴
德宗建中三年(782)征为江西节度参谋兴元元年(784)辞职,隐居丹阳
贞元二年(786)征为右拾遗,旋谢病返吴。
四、五年间卒于扬州
事迹散见《极玄集》卷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
有诗名。
顾况称其“能以烟霞风景,补缀藻绣,符于自然。
……离声乐友之什,情思最切”(《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朱放(?
-约788),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樊)人,郡望吴郡(今江苏苏州)
初,居于襄州汉滨,后移家越州,在山阴有别业,与刘长卿皇甫冉皇甫曾、硕况及诗僧灵一皎然等为诗友。
建中中,嗣曹王李皋江西,辟为节度参谋,未儿罢归。
贞元二年,诏举韬晦奇才,召为左拾遗,赴命上都终未莅职,卒于广陵之舟中。
有《朱放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顾况《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
朱君能以烟霞风景,补缀藻绣,符于自然。
山深月清,中有猿啸,复如新安江水,文鱼彩石,历历可数。
其杳琼翛飒,若有人衣辟荔隐女萝,立意皆新,可创离声乐友之什,情思最切。
工诗,风度清越,神情萧散,作寻常之比。
柴少儒
少儒
大历四年扬州司马括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顾况唐 727 — 8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人字逋翁
肃宗至德二载进士
善为歌诗,工画山水。
初为韩混江南判官
德宗时柳浑辅政,荐为秘书郎
素善于李泌,师事之,得其服气之法。
相,自谓当得达官,久之,迁著作郎,心不乐,求归于吴。
卒,作《海鸥咏》嘲诮权贵,大为所嫉。
德宗贞元五年宪司劾贬饶州司户,遂全家去,隐茅山自称华阳山人
有《华阳》。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816? 字逋翁号华阳山人又号悲翁排行十二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
曾求知新亭监,监在盐官(即海盐)海滨,见《尚书故实》。
肃宗至德二载(757)进士及第。
代宗大历八、九年(773、774)于永嘉一带任度支盐铁转运使府下属官;十年,曾至江西,与李泌柳浑交往,吟咏自适。
德宗建中二年(781)至贞元二年(786),在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幕下判官
后随韩滉入朝,为大理寺司直
贞元三年柳浑辅政,顾为校书郎李泌继入,迁为著作郎(一说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789)、李相继去世,顾乃为众所排,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途经苏州杭州睦州信州,与当地刺史韦应物房孺复、韦攒、刘太真相唱和。
贞元十年苏州,定居茅山
曾来往湖州扬州宣州嘉兴常熟等地,约卒于宪宗元和十一年(816)
生平事迹见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旧唐书·李泌》附《顾况传》。
顾况视诗歌为“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反对徒求文采之丽。
所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开白居易新乐府先声。
张为诗人主客》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列顾况为升堂。
其诗颇有纵横奇诡之作,皇甫湜言其“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顾况集序》)。
有明刻本《华阳》,内诗赋2卷、文1卷。
又《唐诗百名家全集》有《顾逋翁诗集》4卷。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顾况诗注》。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顾况(约727-820),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
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亦称苏州(今属江苏)人,或海盐(今属浙江)人。
至德二载,登进士第
尝求知新亭监,又为盐铁从事大历中粜盐温州
建中中,以大理司直润州节度使韩滉判官
李泌柳浑善,贞元三年柳浑为相,荐为秘书郎
李泌为相,转著作佐郎
五年卒,作《海鸥咏》嘲诮权贵,贬饶州司户
后归,隐于茅山,卒年九十馀。
有《顾况集》二十卷,己佚。
后人辑有《顾华阳集》三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与元结同时而略晚,亦新乐府作者。
有《竹枝》等词。
顾况(约727—约820) 唐代诗人。
字逋翁号华阳山人晚年自号悲翁
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至德二年(757)进士历官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幕府判官著作佐郎,贬饶州司户参军
善画,著《画评》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全唐文》存其文三卷。
有《华阳》。
曾在黄鹤楼游赏,作诗《黄鹄楼歌送独孤助》送别故人,“鄂州杂诗碑”录存该诗。
全唐诗补逸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
补诗一首。
字逋翁
苏州人
至德二年进士
校书郎徵。
著作郎
饶州司户参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
中山泉,气状英淑怪丽……君出其中间,翕轻清以为性,结冷汰以为质,煦鲜荣以为词。
偏于逸歌氏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
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欤?
吴人顾况:词句清绝,杂之以诙谐,尤多轻薄。
著作郎,傲毁朝列,贬死江南
顾况志尚疏逸,近于方外。
时辈招以好官,以诗答之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用唤狂生?
此身还侣笼中鹤,东望瀛洲叫一声。”
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唐诗品》
诗天才不足,而问辩有馀,虽有骨气,殊乏风采。
其《补亡》诸诗,颇有流调可讽,然词旨不圆,终违机悟。
晚居华山自号华阳真逸
今观其诗,类非裁谢风尘,超脱凡径,此岂感贶于山灵者耶!
唐人诸古体,四言无论,为骚者太白外,王维顾况二家,皆意浅格卑,相去千里。
《大历诗略》
逋翁乐府歌行多奇趣,拟之青莲近似,但无逸气耳……其稍平正可法者却高。
顾逋翁歌行,邪门外道,直不入格。
查世沣《重刻顾华阳集序》
观其气度之磊落,诗笔之骏发踔厉,语必惊人,正孔门中狂者,故自称狂生
翁尝称皇甫堤为扬雄、孟某,翁即杨雄、孟某矣。
其祭陆端公文曰:“有书满屋,与人共分,破富为贫,好事日闻。
”何胸次之豁达开朗如是也!
翁盖自写其郁抑不平之气,借友人为杯酒耳,非狂者而能作如是语乎?
贺桂龄《重订顾华阳集序》
其文体与顾亭林先生有间,而骨力之苍雄、志气之豪迈,踔厉峻发,不可一世。
其源出于汤惠休,幽永善怀,如层波叠藻,虽渊澜未阔,而芳润相因。
行路悲歌,扣乐府之噤喉,傅齐梁之粉泽,六朝香草,犹胜晚季风华。
《诗学渊源》
乐府歌行颇著于时。
其杂曲长短句以体质自高,微伤于直率。
《补亡》、《拟古》诸作,犹落言诠。
间作绝句宫词,则殊不减王建,然已逗晚唐之先。
其乐府则齐梁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长卿中唐 ?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9或791 【介绍】: 河间人,一说宣城人河间为其郡望,字文房
玄宗天宝进士
肃宗至德中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因事下狱,贬南巴
代宗大历中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 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见《元和姓纂》卷五、《极玄集》卷下),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李季兰条),似均指其郡望。
早岁居洛阳
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极玄集》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误)。
释褐长洲
肃宗至德三载(758)海盐
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复勘后得量移。
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入
大历初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
后擢鄂岳转运留后
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初随州刺史
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据随州长卿流寓江州
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
约卒于贞元六年(790)前后。
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等处,颇多缺误。
今人傅璇琮主编之《唐才子传校笺》考辨较备。
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
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
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
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
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
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
”(《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
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
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
”(《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
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
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
”(见何世璂《然镫记闻》)其集称《刘随州》,一作10卷,一作11卷。
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
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
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刘长卿(?
—790左右),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河北献县),寓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天宝中,登进士第
至德中江东选补使崔涣选授长洲,摄海盐
因事陷狱,贬南巴
广德中,为监察御史
大历中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
德宗初年,擢随州刺史建中末去任,约卒于贞元五至七年间。
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自许“五言长城”。
有《刘长卿集》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五卷。
词学图录
刘长卿(?
-约789) 字文房
河间人
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诗工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
有《刘随州诗集》,词存《谪仙怨》一首。
长卿字文房
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德宗朝为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
淮南鄂岳转运留后
随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
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
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
刘长卿郎中,皆谓“前有沈、、王、杜,后有钱、郎、刘、李”。
刘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
”每题诗,不言其姓,但“长卿”而已,以海内合知之乎?
士林或之讥也。
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
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刘长卿集》凄婉清切,尽羁人怨士之思,盖其情性固然,非但以迁谪故,譬之琴有商调,自成一格。
《批点唐音》
刘公雅畅清夷,中唐独步
表曰“五言长城”,允矣无愧。
《批点唐诗正声》
刘长卿七、五言稍觉不协,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诸公在前,故难为继耳。
唐诸公七言古诗当以李、杜为祖,故诸诗难看。
《艺苑卮言》
钱,刘并称故耳,钱似不及刘。
钱意扬,刘意沉;钱调轻,刘调重。
如“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仗外峰”,是钱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过巧,下句宽而不称。
刘结语“匹马翩翩春草绿,昭陵西去猎平原”,何等风调!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自是壮语。
钟云:中、晚之异于初、盛、以其俊耳,刘文房犹从朴入。
盛唐俊处皆朴,中、晚人朴处皆俊。
文房气有极厚者,语有极真者。
真到极快透处,便不免妨其厚。
《全唐风雅》
黄绍夫云:刘文房登第于开元,正当玄宗盛时,与钱、郎颉颃。
诗格调清峭而词气深厚,“五言长城”语不虚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误矣。
《诗源辨体》
钱、刘五言古,平韵者多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刘句多偶丽,故平韵亦间杂律体,然才实胜钱。七言古,刘似冲淡而格实卑,调又不纯;钱格若稍胜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畅,盖欲铺叙而不能耳。
《诗源辨体》
五,七言律、刘体尽流畅,语半清空,而句意多相类。
《诗源辨体》
中唐五、七言绝,钱、刘而下皆与律诗相类,化机自在,而气象风格亦衰矣。
《骚坛秘语》
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诗善鸣集》
文房在盛、晚转关之时,最得中和之气。
《唐诗归折衷》
中唐诸家各有独至处,即各有偏蔽处,人皆知避之。
至于文房,则几无瑕可指矣。
嫌其有意炼饰,引人入平稳一路。
学者法此,一望雷同,黯然无色,有害于诗教不浅也。
故于文房诗,当赏其沉淡,去其平夷
《二刘诗叙》
文房钱郎中齐名,时称“钱刘”。
然刘诗温而钱微燥,刘诗纯而钱微驳。
故善读随州,则不第可该郎、钱,并可以洞视韦、之清深,旁通贾、孟之孤秀。
刘长卿诗能以苍秀接盛唐之绪,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其命意造句,似欲揽少陵摩诘二家之长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处。
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独成其为文房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随州绝句,真不减盛唐
次则莫妙于排律。
排律惟初盛为工,元和以还,牵凑冗复,深可厌也,惟随州真能接武前贤。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有古调,有新声。
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律,始收敛气力,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
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
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不佻不纤,随州始有作态之意,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
《唐诗成法》
唐七律,随州词藻清洁,抑扬反覆,有味外之味,最耐人吟诵。
但结句多弱,又多同,昔人谓才小,未必,但法律不精严耳。
《唐诗笺要》
文房诸律,如玉馔时花,有口目者共赏。
《唐诗观澜集》
文房五言,格韵高妙,绝处不减摩诘
《唐诗别裁》
中唐诗渐秀渐平,近体句意日新,而古体顿减浑厚之气矣。
权德舆文房为“五言长城”,亦谓其近体也。
《唐诗别裁》
中唐诗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不完,体格卑而声调亦降矣。
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
《小澥草堂杂论诗》
刘文房五言长律,博厚深醇,不减少陵;求杜得刘,不为失求。
《大历诗略》
文房古体概乏气骨,就中歌行情调极佳,然无复崔颢王昌龄古致矣。
《大历诗略》
文房固“五言长城”,七律亦最高,不矜才,不使气,右丞东川以下,无此韵调也。
《大历诗略》
文房诗为大历前茅,清夷闲旷,饶有怨思。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随州五言骨韵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
随州七律,渐入坦迤矣。
坦迤则一往易尽,此所以启中,晚之滥觞也。
刘文房七律宗派,李东川色相华美,所以李辅辋川为一派,而文房又所以辅东川者也。
大历十子以文房为最。
……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馀味不尽之妙矣。
较宋人入议论、涉瑰趣、以文以语录为诗者,有灵蠢仙凡之别。
随州古近体清妙,可与王、孟埒。
若“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直摩少陵之垒,又不止请妙而已。
《艺概·诗概》
刘文房诗,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清瞻闲雅,蹈乎大方。
其篇章亦尽有法度,所以能断截晚唐家数。
其源出于柳浑薛道衡
驰思波润,流音玉亮,尤工五律,当时号为“五字长城”。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以雅淡宣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以雄浑取概。
暮帆夏口,寒雨巴邛,楚国苍山幽州白日。
“空江人语”,动石濑之吟;“川日寒蝉”,托江湖之想。
皆振采苍凝,体物弥工者也。
石梁湖》、《洞庭》、《京口》诸作,方之小谢,异曲同工矣。
《诗学渊源》
长卿诗务质实,尚情性,尤善使事。
格高气劲,自然沉着。
古诗句法,犹袭齐梁,而无秾纤之敝;近体五、七言,无杜老之峻峭,过白傅之高雅;其绝句则于江宁太白之外,独树一帜者也。
《诗境浅说》
盛唐之诗人怀古,多沉雄之作。
随州而秀雅生姿,殆风会所趋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一唐 728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
广陵人俗姓吴
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
馀杭宜丰寺。
禅诵之暇,辄赋诗歌。
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
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9岁出家,13岁削发。
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
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
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
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
事迹见《毗陵》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卷一五。
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
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九岁出家,十三削发。
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
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
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
有《灵一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广陵吴氏。
九岁即薙落。
弱冠受具。
遂习毗尼有成效。
家本货殖。
诸昆弟以侈靡相尚。
一独纳衣锡杖自若。
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
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以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馀杭之宜丰寺。
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
天台道土潘志清。
襄阳朱放
南阳张继
安定皇甫曾
范阳张南史
吴郡陆迅。
东海徐嶷
景陵陆鸿渐
皆引分愿交。
扣襟尚友。
其所尤善者。
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
诚同门之三益。
住世之四衣矣。
然工辞章。
乐吟咏。
既著法性论。
或遇良辰胜境。
必掇笔申楮。
以遣兴趣。
好事者录之。
名间气集。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示灭于杭州龙兴寺
寿三十五。
弟子以遗命。
行阇维法。
树浮图。
以表其地。
左卫参军李纾
嘉兴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
相与悼梁木之坏。
虑陵谷之迁。
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释灵一
姓吴氏
广陵人也。
神清气和方寸地虚。
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
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学习无倦律仪是修。
示见谈笑。
明解脱。
示人文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满十五安居。
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
左卫参军李纾嘉兴县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
相与悼梁木之既坏。
虑陵谷之当迁。
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
昧应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
一家富货殖。
既而削发。
推千金之产。
悉让诸孤昆弟。
所取者惟纳衣锡杖。
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极。
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
宴坐必择山椒树下
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
复居馀抗宜丰寺。
寺邻生丹山
门对佳境囧然独往。
暴风偃山正智不动。
巨浪沃日浮囊不飘。
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此一之了语也。
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
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
必能缀之。
无愧古人。
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
一迹不入族姓之门。
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
讲德味道朗咏终日。
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
一居寺高隅。
初无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
盖精至之感矣。
诗行于世。
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
《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
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
《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
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
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张观南唐至宋初 943 — 99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
五代楚马殷时人。
全唐诗》存诗1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995 【介绍】: 常州毗陵人字仲宾
五代南唐时进士
归宋为彭原主簿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以见任官再举进士,特授忠武掌书记
召拜监察御史,充桂阳监使。
上疏谏增剑外赋税。
度支盐铁判官,出为诸路茶盐制置副使
改知黄州,迁扬州,皆有善政。
官至三司河东道判官,出知道州,移广南西路转运使
坐奏事不实被劾,寻卒于桂州
广览汉史,雅好论事,辞理切直,有古人风。
有《二十二国祥异记》。
全宋诗
张观九四三~九九五),字仲宾毗陵(今江苏常州)人。
南唐进士
入宋,为彭原鸡泽主簿,召拜监察御史,后迁左司谏,又知黄州,移扬州
召为三司河东路判官
太宗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知道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之一一),移广南西路转运使
至道元年卒(同上书蕃夷四),年五十三。
宋史》卷二七六有传。
全宋文·卷一○三
张观九四三——九九五),字仲宾常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人。
南唐进士第,归宋,为彭原主簿
太平兴国初兴元府,累至监察御史,充桂阳监使,赐进士及第。
后知黄州,迁扬州,召为三司河东道判官,以越局言事而出知道州,移广南西路转运使
至道元年,坐奏交州黎桓为乱兵所杀事不实,被劾,狱未具而卒于桂州,年五十三。
宋史》卷二七六有传,又见同书卷四八八《交阯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昌唐 730 — 8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0—814 【介绍】: 定州鼓城人字洪祚
赵居贞子。
德宗贞元中虔州刺史,拜安南都护,境内安然。
十年,以足疾还朝,拜国子祭酒
安南骚乱,德宗诏问状。
时年七十二而精健如少年,德宗奇之,复命为安南都护,南人相贺。
宪宗时历镇岭南荆南户部工部尚书
官终太子少保
卒谥成
字洪祚
天水人
累官国子祭酒
安南都护
宪宗朝迁工部尚书大理卿
太子少保
元和九年卒。
年八十五。
扬州大都督
谥曰成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圆光隋末唐初 532 — 63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朴氏
辰韩新罗人
家世业儒。
年二十五。
杭溟渤北造金陵以究其学。
有陈之世。
号称文章极盛。
故得时从缙绅先生之流。
考正经史。
庄严旻公弟子讲。
一听染神。
回视孔教若秕糠。
然。
乃奏乞入道诏许之。
落发禀具之后。
游历横肆。
研成实涅槃惟谨。
晚脩定业于吴之虎丘山
禅侣云臻。
遂有终焉之志。
或居山下请一出弘演
辞不可勉。
为开导四众。
惬心自尔。
名誉益振海陬。
领表。
负橐相逐隋氏奄有天下兵入扬都
光被虏将加刑戮。
主将遥见火及塔寺。
就视之则缚置塔下初无火也。
异而释其缚。
开皇九年
京师
因举唱摄论众盈座席。
俄而其国之王金氏频上表。
愿于归本国。
诏慰劳遣之。
既至老幼。
欣快如佛下生。
衣服药食并其后宫至营。
不使佐助。
欲以专福也。
入内得乘舆侍以弟子。
贞观四年
疾经七日端坐。
终于所住皇隆寺。
寿九十有九。
丧给羽仪以王礼。
葬于郊外。
弟子圆安嗣其徽猷。
遍揽之馀。
复戾止京寺。
特进萧瑀
奏请住其所。
蓝田之津梁寺。
其述平生尤详云。
释圆光
俗姓朴
本住三韩
卞韩马韩辰韩。
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祖习绵远。
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
挍猎玄儒讨雠子史。
文华腾翥于韩服。
博赡犹愧于中原。
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陈之世号称文国。
故得咨考先疑询猷了义。
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
素沾世典谓理穷神。
及闻释宗反同腐芥。
虚寻名教实惧生涯。
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具尽嘉谋。
领牒微言不谢景。
故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偏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无忘觉观。
息心之众云结林泉。
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
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踪。
摄想青霄缅谢终古。
时有信士宅居山下。
出讲固辞不许。
苦事邀延。
遂从其志。
创通成论末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嘉问飞移。
兼糅以绚采织综词义。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
每法轮一动。
辄倾注江湖。
虽是异域通传。
而沐道顿除嫌郤。
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
历穷其数军入杨都
遂被乱兵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了无火状。
但见在塔前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
斯临危达感如此也。
学通吴越
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振绩徽绪。
又驰慧解宣誉京皋。
绩业既成道东须继。
本国远闻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
往还累纪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仰若圣人。
性在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愠结不形。
而笺表启书往还国命。
并出自胸襟。
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
询之道化。
事异锦衣请同观国。
乘机敷训垂范于今。
年齿既高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并王手自营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其感敬为此类也。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为说。
徵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悆。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唐贞观四年也。
当终之时。
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香充院。
道俗悲庆知其灵感。
遂葬于郊外。
国给羽仪。
葬具同于王礼。
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
当于有福人墓埋之。
种胤不绝。
乃私瘗于坟侧。
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不怀。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圆安
神志机颖性希历览。
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又西燕魏。
后展帝京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晚归心学。
高轨尘。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闻。
特进萧瑀
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尝叙光云。
本国王染患。
医治不损。
入宫。
别省置。
夜别二时为说深法。
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
一时初夜王见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日轮随身而至。
王后宫女同共睹之。
由是重发胜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于卞韩马韩之间。
盛通正法。
每岁再讲匠成后学。
䞋施之资并充营寺。
馀惟衣𭽽而已。
释圆光
俗姓薜氏
或云朴。
新罗王京人
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
惠解超伦。
校涉玄儒。
爱染篇章。
逸想高迈。
厌居情闹。
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
有一比丘
来止近地。
作兰若修道。
师夜坐诵念。
有神呼曰。
善哉凡修行者虽众。
无出法师右者。
今彼比丘径修咒术。
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
而无所得。
每当经历。
几发恶心。
请师诱令移去。
若不□住从。
当有患矣。
明旦师往告彼僧曰。
可移居逃害。
不然将有不利。
对曰。
至行魔之所妨。
何忧妖鬼言乎。
是夕其神来讯。
彼答。
师恐其怒也。
谬曰未委耳。
何敢不听。
神曰吾己俱知其情。
且可默住而见之。
至夜声动如雷。
黎明往视之。
有山颓于兰若压焉。
神来證曰。
吾生几千年。
威变最壮。
此何足怪。
因谕曰。
今师虽有自利。
而阙利他。
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
师曰。
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
海陆迥阻。
不能自达。
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
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
遂入陈游历讲肆。
领牒微言。
传禀成实。
涅槃。
三藏数论。
便投吴之虎丘
摄想青霄。
因信士请。
遂讲成实。
企仰请益。
相接如鳞。
会隋兵入杨都
主将望见塔火。
将救之。
秖见师被缚在塔前。
若无告状。
异而释之。
开皇间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
宣誉京皋。
绩业既精。
道东须继。
本朝上启。
有敕放还。
平二十二年庚申
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
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
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
令弟子得胜报也。
师颔之。
师往来累稔。
老幼相忻。
王亦面申虔敬。
仰若能仁。
遂到三岐山旧居。
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
谢曰。
赖尔恩护凡百适愿。
神曰。
吾固不离扶拥。
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
其龙今亦偕来。
师问之曰。
何处为可。
神曰。
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
即其处也。
诘朝师与神龙偕归。
果见其地。
即崛地有石塔存焉。
便创伽蓝。
额曰云门而住之。
神又不舍冥卫。
一日神报曰。
吾大期不久。
愿受菩萨戒。
为长往之资。
师乃授讫。
因结世世相度之誓。
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
曰。
师可迟明望东方。
有大臂贯云接天。
神曰。
师见予臂乎。
虽有此神。
未免无常。
当于某日死于某地。
请来诀别。
师趁期往见。
一秃黑狸吱吱而毙。
即其神也。
西海龙女常随听讲。
适有大旱。
师曰汝幸雨境内。
对曰。
上帝不许。
我若谩雨。
必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师曰。
吾力能免矣。
俄而南山朝隮。
崇朝而雨。
时天雷震即欲罚之。
龙告急。
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
天使来告曰。
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
主萃不得成命奈何。
师指庭中梨木曰。
彼变为此树。
汝当击之。
遂震而去。
龙乃出谢礼。
以其木代已受罚。
引手抚之。
其树即苏。
平王三十年
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
欲请隋兵以征敌国。
命师修乞师表。
师曰。
求自存而灭他。
沙门之行也。
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
费大王之衣食。
敢不唯命是从。
乃述以闻。
师性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
愠结不形。
为笺表启书。
并出自胸襟。
举国倾奉。
委以治方。
乘机敷化。
垂范后代。
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
邀集福田讲经。
师为上首。
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
沙梁部。
贵山。
帚顶。
诣门抠衣告曰。
俗士颛蒙无所知识。
愿赐一言。
为终身之诫。
师曰有菩萨戒。
其别有十。
若等为人臣子。
恐不能行。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事君以忠。
二曰奉亲以孝。
三曰交友以信。
四曰临战不退。
五曰杀生有择。
若等行之无忽。
贵山曰。
他则既受命矣。
但不晓杀生有择。
师曰。
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
是择时也。
不杀使畜。
谓牛马鸡犬。
不杀细物。
谓肉不足一脔。
是择物也。
过此虽□所□。
但不求多杀。
此可谓世俗之善戒。
贵山等守而勿堕。
后国王染患。
医治不□。
请师说法。
入宫安置。
或讲或说。
王诚心信奉。
初夜见师首领
金色如日轮。
宫人共睹。
王疾立效。
法腊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石。
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
衬施之资舍充营寺。
惟馀衣钵以此盛宣正法。
诱掖道俗。
将终之际。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兼济斯民。
为说徵详。
建福五十八年。
不豫经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
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
异香充院。
合国悲庆。
葬具羽仪同于王礼。
春秋九十九。
贞观四年也。
后有儿胎死者。
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
子孙不绝。
乃私瘗之。
即日震。
胎尸掷于茔外。
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姓朴
本住三韩
秦韩辰韩马韩。
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
而神器恢廓。
校猎玄儒。
讨雠子史。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及闻释宗。
乃上启陈主。
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落䰂。
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
得成实涅槃。
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
遍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息心之众。
云结林泉。
并综涉四含。
功流八定。
深副夙心。
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
槃游圣踪。
时有信士。
宅居山下。
出讲。
创通成论。
未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名望横流。
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
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宸。
威加南国。
遂被乱兵。
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
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
了无火状。
但见在塔前。
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
即解而放之。
学通吴越
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
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
摄论肇兴。
奉佩大言。
振续徽绪。
本国远闻。
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
放归桑梓。
往还累纪。
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
仰若圣人。
年齿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
王后自营。
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
为说徵祥。
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愈。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南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人字季直
工弈棋。
后折节读书,遂入诗境。
肃宗时仕为左卫仓曹参军
后避乱居扬州,难平再召,未及赴而卒。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季直排行二幽州(今北京)人。
玄宗天宝末任试左右卫仓曹参军
肃宗至德元载(756)避地苏州,后闲居扬州
代宗大历中移居宣州宣城
德宗建中初贞元二年(786)前再召,未赴,卒。
事迹散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四一。
南史本为弈棋者,中年折节学文。
高仲武赏其“已被秋风教忆脍,更闻寒雨劝飞觞”句为“物理俱美,情致兼深”(《中兴间气集》卷下)。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句。
唐诗汇评
张南史,生卒年不详,字季直幽州(今北京西南)人。
善弈棋,中岁苦节学文,遂入诗境。
曾任左卫仓曹参军
安史乱起,避难居婺州,后寓居杨子
大历十一年前后,移居宣城
曾再被徵召,因病,未赴任,卒,窦常李端有诗悼之。
南史刘长卿钱起皇甫冉、耿炜、灵一朱放等交往唱酬,与李纾尤善。
有《张南史诗》一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南史好弈棋,其后折节读书,遂入诗境。
李端哭之云:“谏草文犹在,围棋智不如。”
中岁感激,始苦节学文,无希世苟合之意,数年间稍入诗境。调体超闲,情致兼美,如并、燕老将,气韵沉雄,时少及之者。
《大历诗略》
季直五言高格,可匹懿孙张继),非戎昱诸人所及。
韩秀弼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扬州广陵人
韩择木子。
工书法,与兄韩秀荣韩秀实均以八分擅名。
代宗大历五年,官卫尉少卿封淮阳县男
德宗贞元五年,为王府长史
终官国子司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应物中唐 737 — 7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1? 【介绍】: 京兆万年人
韦待价曾孙。
初以三卫郎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太学
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
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
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
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
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排行十九
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
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
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
肃宗乾元元年(758)太学,折节读书。
代宗广德元年(763)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
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
大历九年(774)京兆府功曹
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
十四年栎阳,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
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
贞元元年(785)江州刺史
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
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永定寺
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
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
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
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
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
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
”(《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
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
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
唐诗汇评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
后入太学,折节读书。
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
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
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
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
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
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有《韦应物诗集》十卷。
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行于世。
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词学图录
韦应物(737-约791) 京兆长安人
少年时以三卫郎玄宗,豪横放浪。
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
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
散文存一篇。
词存四首,见《尊前集》。
全唐诗补逸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
开元二十五年
少以三卫郎明皇
乾元间太学生,始折节读书。
永泰中洛阳丞。
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
十四年,自鄠县制除栎阳,以疾辞不就。
建中中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
江州
追赴阙,改左司郎中
复出为苏州刺史
约卒于贞元九年
其诗閒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
补诗一首。
应物
京兆长安人
少以三卫郎事元宗。
永泰中京兆功曹
洛阳丞。
大历中
建中三年比部员外郎
出为滁州刺史
江州
左司郎中
后出为苏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李肇《国史补》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番扫地而坐。
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
白居易《与元九书》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
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
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
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宽夫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
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
《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
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
《陵阳室中语》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诗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
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六朝风致,最为流丽。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
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
《清邃阁论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
《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臞翁诗评》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
《王孟诗评》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
孟浩然如访梅问,偏入幽寺。
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
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里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
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
《唐诗品》
苏州诗气象清华,同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
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
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
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
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此争长矣。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
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适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肖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
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节诗也。
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
侥幸假借不得。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
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灵悟,而已自佳矣。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
《诗源辨体》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
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
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
《诗源辨体》
韦、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诗源辨体》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
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诗源辨体》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
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愚按:韦、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
故白唐人而论,是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
《诗源辨体》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
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
《诗源辨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
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占也。
《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
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
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
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
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录》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
五言古律二体。
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
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釆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
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
“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
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
“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
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
原不同床,何论各梦!
宋人又多以韦、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
韦无造作之烦,极锻炼之力。
韦真有旷达之怀,终带排遣之意。
诗为心声,自不可强。
东坡谓“泖州诗,在彭泽下,韦苏州上。
”此言误矣。
余更其语曰:韦诗在彭泽下,柳柳州上。
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
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
”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
《唐音审体》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
《剑溪说诗又编》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儿,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
《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
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
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
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叶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
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
《岘佣说诗》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
《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
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
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作妙,不假雕饰之功。
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
《诗学渊源》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
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
《诗境浅说》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杜少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德宗建中二年,为梁崇义部将
崇义反,少诚李希烈战于蛮水及涑口,均大败,遂降希烈
三年希烈反,伪署少诚仆射淮南节度,令先取寿州,趋扬州,为寿州刺史张建封所遏。
乃南掠、黄诸州,又为伊慎所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住力隋末唐初 544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23 【介绍】: 唐僧。
阳翟人俗姓褚
避地钱塘县,因出家焉。
隋炀帝时扬州长乐寺。
尝自竭资建塔造寺。
隋末道俗流亡,誓以身命守护殿阁,寺赖以存。
唐高祖武德六年辅公祏起事,凡百寺观𢪃送江南住力乃致书再请,愿在阁前烧身以留寺宇,公祏不许。
乃积干薪自焚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阳翟人
后有避地于吴郡钱唐者。
孙因家焉。
八岁入道。
有闻缁俗。
久之陈宣帝
京城之左。
秦皇寺。
诏董工役。
至德二年
寺主
陈亡徙居江都长乐寺
隋开皇十三年建塔五层。
金盘辉耀近远。
十七年炀帝晋王出镇淮海。
总寺任。
乃复于丹阳龙光寺
迎致梁武皇帝所得优填王像。
王谧所得定光像。
中脩高阁。
旁挟二楼。
奉像其上。
宏壮显特。
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益起四周斋房廊庑。
仓库庖湢。
使净侣游息无厌。
十年尽出己资。
购旃檀香木
模刻瑞像。
并二菩萨。
并安阁上供养。
十四年
隋室丧乱。
寇盗抢攘。
则誓捐身命。
守护殿阁。
神尧受禅天下更始。
诸方版荡。
而此等独存。
武德六年
贼帅辅公拓叛。
寺观。
皆撤送江南
致书愿焚身以留室宇。
公拓不听。
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
积集贪爱。
不能捐舍躯命。
以报法恩。
今像欲济江。
所不忍见。
可积薪自烧。
以供养之。
衣资什物。
并以施像。
必吾灭后。
像南还矣。
遽汤沐跏趺。
面西引火。
以至命终。
而身则合掌。
凝然不化。
多益以薪。
西后猥烬。
寿八十。
其年十月八日也。
既而像果南还。
门人慧安智颐等树碑于寺之内。
宫庶子虞世南文。
释住力
姓褚氏
河南阳翟人
避地吴郡钱塘县
因而家焉。
宿植胜因早修慧业
甫及八岁出家学道。
器宇凝峻虚怀接悟。
声第之高有闻缁俗。
中宗宣帝
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壮之极罄竭泉府
乃敕专监百工。
故得揆测指撝面势严净。
至德二年
又敕为寺主
值江表沦亡僧徒乖散。
乃负锡游方访求胜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长乐寺而止心焉。
隋开皇十三年
建塔五层。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远近式瞻。
至十七年
炀帝晋蕃又临江海。
为寺任缮造之功故也。
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
丹阳龙光寺
陈国云亡道场焚毁。
乃奉接尊仪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长乐身心供养。
而殿宇褊狭未尽庄严。
遂宣导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阁并夹二楼。
寺众大小三百馀僧。
咸同喜舍毕愿缔构乃励率同侣二百馀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壮。
规摹所指妙尽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华绝。
异神工。
宏壮高显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庑斋厨仓库备足。
故使众侣常续断绪无因。
再往京师
深降恩礼还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业十年
自竭身资。
以栴檀香木
模写瑞像并二菩萨。
不久寻成同安阁内。
至十四年
隋室丧乱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诸衢市。
誓以身命守护殿阁。
寺居狐兔顾影为俦。
啜菽饮水再离寒暑。
虽耆年暮齿。
而心力逾壮。
泥涂褫落周匝火烧。
口诵不辍手行治葺。
贼徒雪泣见者哀叹。
往往革心相佐修补。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旧僧馀众并造相投。
邑室虽焚此寺犹在。
武德六年
江表贼帅辅公祐
负阻缮兵戈潜图反叛。
凡百寺观撒送江南
乃致书再请。
愿在阁前。
烧身以留寺宇。
祐伪号尊称。
志在倾殄。
虽得其书全不顾遇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积习贪爱。
不能捐舍形命以报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尽决。
不忍见像济江。
可积薪自烧供养。
吾灭之后像必南渡。
衣资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灵理宜改革。
便以香汤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时年八十。
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终火灭。
合掌凝然。
更足阇维。
一时都化。
在佛前焚时。
群鹊哀鸣。
其声甚切。
右绕七匝方始飞去。
及身没后像果南迁。
殿阁房廊得免煨烬。
法宝僧众如畴昔焉。
门人慧安智赜者。
师资义重甥舅恩深。
为树高碑于寺之内。
宫庶子虞世南为文。
今像还归于本阁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不详。
代宗大历中刘长卿以女妻之。
德宗建中元年(780)访长卿随州
建中贞元间扬州
其后行迹无考。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六。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唐诗汇评
李穆,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刘长卿婿。
全唐诗》存诗一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谊中唐 ?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 【介绍】: 宗室。
本名谟
李邈子,德宗取为己子。
初封舒王,拜泾原节度使
李希烈反,拜扬州大都督荆襄江西沔鄂节度使、诸军行营兵马都元帅讨之,未及行而泾原军叛,遂从帝出奉天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荐中唐 744 — 8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04 【介绍】: 深州陆泽人字孝举
张鷟孙。
少精史传,聪颖能文。
代宗、德宗朝充史馆修撰,为裴延龄所忌。
三使回纥(回鹘)、吐蕃,累官御史中丞
吐蕃赞普死,为吊祭使,途中遇疾卒,谥宪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4—804 字孝举排行二十九
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
家于邗沟(今江苏扬州北),后寓居江左
代宗大历中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县
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谏议大夫,仍充史馆修撰,以御史中丞持节使回纥,还,迁秘书监
二十年工部侍郎御史大夫,充入吐蕃吊祭使,卒于道,谥宪
生平见权德舆张公墓志铭并序》,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3首。
其7岁善诗,10岁通《史记》,笃志好学,博洽多闻。
著述甚富,惜多失传。
字孝举
深州陆泽人
天宝中
李涵表荐才任史官
召充史馆修撰
德宗朝擢拜谏议大夫
秘书少监
卒年六十一。
顺宗时礼部尚书
谥曰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陆质中唐 ?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6 【介绍】: 吴郡人字伯冲
初名淳
精通《春秋》。
师事赵匡,匡师啖助,乃尽得二家学。
陈少游荐之朝,授左拾遗,累迁国子博士,出历信、台二州刺史
素与韦执谊善,顺宗时征为给事中太子侍读
卒,门人私谥文通先生
有《集注春秋》、《春秋辨疑》、《君臣图翼》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5 字伯冲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原名淳,避宪宗讳改
代宗时淮南从事
后入朝,累官至左司郎中
坐事贬国子博士
德宗贞元末,历任信州台州刺史
顺宗永贞元年(805),召为给事中太子侍读,旋病卒。
门人私谥文通先生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柳河东》卷九存其墓表。
陆质长于经学,尤精于《春秋》,为学务究大义,与前儒颇立异同,开宋儒怀疑经传之先声。
著作今存《春秋集传纂例》10卷、《春秋微旨》3卷、《春秋集传辨疑》10卷。
天台霞标》第四篇第一卷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本名质
因避讳改名。
累官左司郎中
顺宗时徵为太子侍读
贞元二十一年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澄观中唐 ?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山阴人俗姓夏侯
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
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
好游名山。
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
弟子传法者百余人。
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等。
澄观字大休
俗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
年十一。
宝林寺霈禅师出家。
元和中太原府崇福寺
后住清凉山华严寺
开成三年卒。
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
诵法华经。
年十四。
以恩泽。
获隶此寺落发。
即走四方。
访求师友。
乾元中
从闰州栖霞寺律师
及乡里昙一
究律部。
金陵壁法师
禀关河三论。
大历中
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
然后温习华严大经。
天竺法诜门下。
剡溪成都惠量。
覆探三论十年
苏州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
兼法华维摩等经疏。
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北宗于惠云师。
于是旁览泛问。
天竺悉昙。
四囲。
五明。
秘咒。
仪轨。
东土经史。
子传。
三雅。
训诂。
世间技艺。
莫不该综。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犹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况于方居学地。
能忌是乎。
大历十一年
巡礼五台峨嵋。
备瞻圣像。
俄还居五台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既因寺主贤林所请。
为讲经论。
乃惙然长想。
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
普贤之理。
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
而旧疏文繁义约。
不足发明。
于寤寐间。
见金色人立日中。
纳口。
咀嚼都尽。
骇汗而觉。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华严。
以报三圣之德哉。
乃始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饭千僧以落之。
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梦。
已化为大龙
鳞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北台。
顷之身出小龙千数。
蜿蜒腾跃。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
开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
复请开于崇福寺
德宗朝。
中使李辅光宣诏。
即日入都。
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
乌茶国王所进后分。
辞以明年
诏许焉。
明年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
寺有异僧。
所为莫测。
而语多应验。
未至前。
忽驱僧众洒扫曰。
不久菩萨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
至则上加礼敬。
即延入馆。
刊正所译。
为四十卷。
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诏两街开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际。
堂前池中莲华五朵。
有双蒂三节之瑞。
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
职缀文。
顺宗之在春宫也。
时观居五台
承教述了义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缘等。
至是入朝。
意尤属。
夙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
但三衣一钵。
不畜长。
二当代利。
去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报受。
法花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
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观能循持。
而行之终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寿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服戒训。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华严纲要一卷。
法界玄览一卷。
三圣圆融观一卷。
华严。
法华。
楞伽。
中论等。
别行小钞疏。
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斋十二会。
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严世界图相。
其诸塑缋尊像。
缮写经典。
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润州栖霞寺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南山律。
金陵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剡溪
成都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苏州
湛然法师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齐相国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尝于新创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平时行状
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
后将撰华严疏。
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
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
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
拿欋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
腾跃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被短褐操长策。
狂歌杂语。
凡所指斥皆多应验。
未至之前。
狂僧驱众僧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以元和年中示灭。
春秋七十馀。
姓夏侯
越州山阴人
俊朗高逸。
不拘细务。
遍寻名山。
旁求秘藏。
乾元中
润州栖霞寺律师
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
南山律。
金陵璧法师
传关河三论。
大历中
就瓦棺寺。
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
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
剡溪
成都量法师
覆寻三论。
十年苏州湛然法师
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
又谒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
了北宗玄理。
大历十一年
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
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
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
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
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寺主贤林。
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
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
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
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
有辜二圣矣。
撰疏。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窦常中唐 748 — 8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或748—825 【介绍】: 扶风平陵人字中行
代宗大历十四年进士
隐居广陵二十年,多所论著。
德宗贞元十四年杜佑淮南,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
、江、抚四州刺史
入为国子祭酒致仕。
与弟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均以诗名,后人集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6—825 字中行排行大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郡望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叔向,有诗名。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进士第,久为盐铁转运府小吏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淮南节度参谋,历盐铁转运从事湖南观察判官
宪宗元和六年(811)征为侍御史,转水部员外郎七年朗州刺史,历、江、抚三州刺史
穆宗长庆中国子祭酒致仕,敬宗宝历元年(825)卒。
生平见褚藏言窦常传》,新、旧《唐书·窦群》附传。
工诗,曾编《南熏集》3卷,收大历诗人作品。
今存《窦氏联珠集》5卷,收与弟牟、、庠、巩诗各1卷。
全唐诗》收入。
唐诗汇评
窦常746-825),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
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
叔向卒,遂卜居扬州之柳杨,疏泉种树,隐几著书。
贞元十四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掌书记,不就。
淮南节度使杜佑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后历泉府从事,由协律郎监察御史里行
元和中,佐薛苹李众湖南幕,为团练判官副使
入朝为侍御史水部员外郎
八年,出为朗州刺史,转、江、抚三州刺史,后除国子祭酒致仕。
有文集十八卷,已佚。
大中中褚藏言兄弟五人诗为《窦氏联珠集》,今存。
全唐诗》存诗二十六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兄弟五人,联芳比藻,词价霭然,法度风流,相距不远。
且俱陈力王事,膺宠清流,岂怀玉迷津区区之比哉!
后人集其所著诗通一百首为五卷,名《窦氏联珠集》、谓若五星然。
薛謇中唐 749 — 8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9—815 【介绍】: 河东临晋人
幼补崇文生,任亳州谯、苦二邑主簿,迁河清
德宗贞元中,授监察御史里行,充京兆水运使
入为殿中侍御史
出为淮南行军司马,转驾部郎中
宪宗元和六年,除泗州刺史
八年,拜福建观察使
卒于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